2021-采菊东篱
01 January 2022

image

因为对语雀的逐渐喜爱和信任,开始把年终总结也搬运一份到语雀。 - 第 7 年年终总结。


一直是个春节才静静在家写年终总结的人,今年想给团队篇凑个数,元旦就来赶集了。相对于内网版,跟公司内部相关的东西都脱敏了。

今年的年终总结,我希望它不是 PR 文,而是对自己真实的回顾,是 30 年后依旧能拿出来的读的内容。不间断写了 7 年年终总结了,它可能会成为我的一个终身计划的形式,我在想,究竟该留下点什么,无非是:

:::info 和这个世界的交互中,发生了些什么,明白了些什么,以及,对未来的期待。在这一年又一年流逝的时光里,自己发生了怎样的成长变化。 ::: ​

所以你打开的不仅是我的认真工作,更是我的精彩生活~

🧘🏻‍♀️ 晋升


这里我不说怎么晋升的,好多大佬写过,我没什么更好的想法。我更想聊聊是晋升对我的改变。

我无法淡然的说“晋升”这事是水到渠成的事,没什么重要的。

它对我很重要。无关层级,无关薪酬,而是心态的改变。一直有种声音在耳旁:“3 年 6,5 年 7”,这第 5 年我要是到不了 7,我就落伍了,曾经很自信自己是一名很棒的工程师,无法接受自己成长缓慢落后平均水平。

所以过去来蚂蚁的 2 年里,毫不夸张的说,我为了晋升付出了很多努力,找不到好的方向和捷径时,也会硬肝。

所以晋升之后,我如释重负,似乎是拿到了对自己能力的一份许可。还是不矫情的说,它没有带来兴奋或者喜悦,带来的是轻松。我感觉之前自己会有点病态,从走第一步时就一定要走到山顶拿到结果,无法面对任何放弃型行为。但是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的,会有探索和尝试,会发现什么方法是不合适的什么东西是伪需求,探索性事物,失败和放弃是常事。一个好的工程师,除了使命必达的配合业务完成目标,还应该有更多的探索和尝试,去为这个行业真的做出一些贡献。

所以晋升之后,应该有同事看到我慢下来了,不知道有没有怀疑过我想佛了 image。但是我在这个慢下来的过程中,去做了更多的调研,尝试去发现,我给了自己的底线是“不急于求成,做有价值的事情,即使当前没找到好的方向,也要持续尝试”。

所以我并没有像去年对自己要求的那样,更狼性。而是往 peace&love 方向发展了,或许这个风格不太适合蚂蚁这么激烈竞争的环境,但是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,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去做内心坚定对而重要的事就够了。

不会止步于晋升到 7,但我的目标不会是晋升到 8。我的目标,是在程序员的职业生涯里,有创造性的开发,有影响力的技术产品,对这个行业有所贡献。

变迁

🏊 结束智能 UI 的探索旅程


记得去年年末做 21 年规划时,还在搞智能 UI 的我画了一张建设的大图。


非常惭愧的说我并没有把这条路走下去,中道崩殂了,虽然理论上我依旧觉得这个东西做透是应该这样做下去。但是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走不下去了。

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尝试和收获,譬如年初来公司的第一周,没有啥业务需求,我把数据自动化链路搞通了,从此可以自动化出数据报表,而我也在这个实践中,真正的拥有了基础的数据开发能力,这是我今年非常开心的一个高光时刻,记得那时我在月报中写道:

学会了洗数据做报表这个喊了很久的事情,把不会的学会了可以极大的增加快乐感。如果接下来我不快乐了,我想我得反思是不是又没学习了。然后技术最好的学习方式真的是动手实践,看几天的学习都不如半小时的实操来的快速。


譬如工程化出身,复用思维深深的根植在我心里,搞前端智能化方向的时候,我总想着要怎么沉淀一些公用规律,来达到场景间的复用,降低使用成本,和减少训练过程。但是进去后才明白,算法领域,效能和效果很难平衡,很好的提升效果背后免不了针对特定的场景数据的训练过程,毕竟没有两个场景的数据是真的契合的,毕竟机器学习是机器在大量的历史数据里训练模型。从算法同学那边我也获得了两点与自己原本的猜测不符的事:

  1. 人群的局限,一旦归因到业务人群,其实业务人群覆盖率很少,遇到大量未覆盖人群时,偏好便空白了。
  2. 算法同学的经验来说,跨投放场景之间的模型很难复用还有好的效果。

在模型的方面,我做了一些尝试,基于智能 UI 的真实场景,利用 deep&wide 模型跑通了一个离线深度学习模型,过程中自行清晰特征宽表,利用 arks 特征提取库进行编码式的训练数据特征提取,深度学习模型训练,模型评估及优化,这个过程中,我个人对深度学习有了进一步的认知,具备了基本的离线模型训练能力。但是并没有落到应用,原因也很简单,因为我加入了业务人群特征的训练效果并不比通用模型好。。。原因是啥就难以获得可信性解释了,可能真的是算法同学说的业务人群覆盖率少吧。get 到了曾经有个同学抱怨的做算法很无力,因为结果很难掌握,也很难白盒化解释,你不能拍着胸脯说我算法推荐一定能提升 30%。算法模型训练可以说对于我是个非常陌生的领域,遇到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,靠着技术敏感度,竟然都一一解决了,技术有工种区分,但是思维方式终有相似之处

然后在归因分析这块,团队里有个同学做了很多种方法的尝试,最终也没有寻找到能够说服我们自己的 UI 维度的业务特征数据,一方面是我们的接入场景时个位数,还都是不同业务线,分析出来差异性真的挺大,如果需要真的找保险业务人群的 UI 特征,得需要更多丰富的数据,但是智能 UI 的应用成本真的太高了,场景很难拓展。另一方面,在点击问题上,点击的正样本数据真的占比太少了,给数据分析带来了很大关系。总之,尝试了几种方法后,都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后,我们终止了。在此期间,也感谢这位同学对数据和结果的严谨态度,没有发现规律就是实事求是的没有发现,不因为投入了大量精力,就美化出一个结果。这也是我第一次直面并接受大量探索性投入却拿不到结果的挫折。

当归因分析没有获得突破时,自然沉淀就没有了,这个环也闭不了,就断了。我不确定是否特定人群真的有特定的 UI 偏好,且能被分析出来,之前也只是基于这个假设去做尝试,一个东西没有人做出来,极小概率是别人没想到从这个角度去探索,更大的概率是做这个的前人都弃坑了。之前跟几个其他 BU 做智能 UI 的同学聊,好几个都有在做探索,似乎到现在也都没有谁有突破性进展?但如果智能 UI 不能归因分析出业务人群的 UI 偏好,这个关键点不能突破,每个特定场景都还要算法同学进去优化,小流量场景不能使用,那在效能和应用场景上都限制太多,我不认为这是一个有价值进一步坚持的方向了。

当时的心路感想:

这些事情不是没人想过的蓝海,没做是权衡后的决策,规划一件事不妨去和前辈们聊聊,看自己是否真的能解决前人没搞定阻塞性的问题,很现实的点在于,不是建设一个没有的有需求的新能力就行,如果投入资源够多,前期是一定要验证可行性和价值的。另外,做事情一直缺了个环节,就是前期的低成本小范围的实验,有了一定的数据支撑,再去决策做什么,才会有说服力,而不是一开始规划一个大项目,然后被各种不确定性问的毫无底气。

另外,在做业务时,配合算法同学进行了所有主流量投放展位的产品的算法推荐,提升率动不动就 40%+,所以可以理解业务为啥不买智能 UI 的帐了吧,产品推荐接入算法,业务投入是 0,回报 40%+,UI 推荐接入算法,要一大群素材准备,算法入驻调优后也就 10%的 CTR 提升。我个人的看法是:除非是业务合作渠道都铺尽了,没啥新增的流量来源了,产品算法推荐也覆盖完了,没有任何手段了,才是接入智能 UI 比较合适的时机吧。希望还在做智能 UI 的同学看看这个真实 case,前端同学拓展能力边界,参与智能化探索这个动力是没错的,但是要说智能 UI 能大幅提升业务增长,真的还没到那个地步。但是如果成本足够低,业务无感接入,那效果要求就没那么高,但这个成本低的前提就是要有可复用的素材和经验,很大一部分靠归因分析。

至此,我介绍了我这半年智能 UI 的探索历程:

:::warning

  • 大闭环的规划
  • 数据自动化任务建立
  • 工程化方向,接入 D2C 模版,进一步提升 UI 视图生产效率和准确性
  • 自己进行业务模型训练,加入业务人群特征,数据并没有比通用模型好
  • 归因分析,未发现任何可沉淀的,有说服力的,人群的 UI 偏好
  • 智能 UI 场景可归因分析数据不足,想拉日常投放数据进入归因分析,无论是业务所在的算法团队,还是横向支持智能 UI 的算法同学,大家对这个方式存有质疑,没有拉到合作
  • 通用模型的应用数据不佳,分析原因后,所在 BU 合适的场景真的不多,推广落地也停止了 :::


这是一段艰难的探索,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价值收获,但最终没有深入到理想的地步。失败并不可怕,至少曾经尝试过。只是希望以后能更客观的评估环境和资源,不要对能达到的境界盲目自信。

🚣🏻‍♀️ 迷雾中寻找新的方向


前半年在智能 UI 上还是投入了大量精力。直到 7 月份确定这个方向不再继续了,然后就进入了漫长的调研和焦虑期。长达两个月。

当时团队里还有 3 个比较优秀的同学,相比于自己,我更忧虑他们,如果不做智能 UI,我得给大家找到新的方向,时间不等人,所以这段时间,我真的是非常非常焦虑。

我站在前端维度,从保险业务需求,和团队现状出发,做了一个整体的《新方向挖掘》。

在前端智能化方向,我已经想的比较清楚了,在自己训练模型时我怀疑自己在干什么,这是一个前端该干的事么,前端真的去训练模型了,相对于算法优势是什么,仅仅因为缺算法同学支持?虽然当时我曾尝试用这样的观点说服自己:“只是想做产品,技术是工具,现在我的技术不应该分工种,需要什么缺什么我就去做什么”。但是人终究精力是有限的,也是有所擅长和偏好的,前面这种想法是种硬肝。在前端智能化方向,核心能力是算法能力,我认可的模式是:

:::success

  • 如果是自己去做算法相关的内容,优势在哪里,我目前认同下面两个方向:
    • 用 AI 能力解决涉及前端领域的问题,譬如自动化测试、视觉还原度校验、D2C,这个自己解决自己领域的问题,从头撸到尾,因为前端对这个领域是最熟悉的,还是有优势的
    • 端智能及背后工程体系建设,这个也是因为端上是前端的大本营,我们是有优势的。
  • 有靠谱的算法团队同学一起共建的项目,且有业务诉求,我们更多的是工程上的串联。 :::


其他的如果说前端自己去训练算法模型来应用,我认为这是一个走偏了的方向,如何确保自己的投入(毕竟日常工作中还有大量前端工作,算法和前端领域差异还是蛮大的),如何确保做的比算法同学好,如何获得业务方信任,都是问题,这个模式我自己就曾走偏过。

挖了一圈后,我并没有什么找到什么新的让人眼前一亮的方向。但是我有了新的感悟:

专注于某一领域的问题,针对特定场景提供产品化解决方案,也是有价值的。看着 bakery 一路走过来也深有感触,当初谁也不知道一个为了解决验收问题平台现在能长这么大,甚至成为基础能力提供方,开放 api 供其他系统借用,产品是磨出来的,路是走出来的,而对做产品的人要求不畏艰难寂寞,独具匠心


还有我们组之前脑爆会曾经提过通过智能分析,在用户进入页面时,给用户一些主动推送。最后不太笃定效果,且有团队也在探索,就没有开始想先看看他们做的效果,现在其他团队把“主动服务”做的这么好,着实给我上了一课,一个 idea,前期是快试牛刀的最小 MVP 版本的实验,一旦验证了价值,就要去快速投入,会遇到很多问题,死磕到底总有解。还是那句,产品是一步步做出来的。

最后在做智能和业务需求中,我觉察到我们的数据做的还不够好,还有很多数据看不到,得需要 BI 同学介入洗报表,还有很大比例的数据非常不直观导致看数效率低下,譬如跟页面元素相关的曝点数据可视化,还有用户行为动线分析,这块其实对交互同学和产品同学都很重要,但是却一直没有人做(可能现在是不是关注用户体验做体验洞察的好时机,我还真不笃定)。所以我觉得数据可视化是一块于前端来说,有技术挑战,涉及核心能力的领域,也是一块有价值的领域,满足我筛选方向的“一定要有价值,业务增长 or 技术大幅度提效 && 一定要有前端技术发挥的空间”的原则,被我定为第一个着手去做的新方向,而这之前先要把可视化能力建设起来,新的方向起航了。

后面过程中,我还有很多对产品的思考,我反思到自己之前因为比较急于求成,很多事情没有做透。一款产品成败可以看两方面:

:::info

  • 它是否是蓝海领域,有着强诉求,没有竞争对手。这是我一直想找寻的方向,其实也是找到了比较容易成功的方向。但是现在各领域真的比较成熟了,找到荒地太难了。
  • 它是否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,除了体验好,是否解决了关键问题和矛盾,比竞争对手做的彻底透彻。不是不能卷,只是不要做没有深度的重复性卷,如果能卷出新深度、新能力,已有的领域也不是不能去做。 :::


你以为不是重点的东西,往往做好了能成为产品很大的亮点,每个地方都好用实用,才会有更多人用。就感觉自己之前还是太急太想抓重点了,譬如随大流需要蹭智能化,很多时候很迷茫,但我看到别人踏踏实实的一点一滴的把产品做深入,获得广泛应用,验证价值,我才醒悟方向不仅在于找蓝海,也可以是从身边出发的真实诉求出发,去把事情做深入,做到极致

🧗‍♀️ 可视化与数据化


这个我就不多说了,我在内部写了不少规划和总结说明这个。

做预览时,我就是抱着解决身边真实问题的视角出发,跟遇到的问题死磕到底,从一开始就重视体验,并且保证长期维护。再也不会有先小步快跑让线上 run 起来,然后一堆优化的 todolist 总想着留着后面做,但是后面总会有新的事情把优化的优先级顶下去,最后做是做了,但总是差点味道。如果不是心态的改变,我不会选择去做预览,毕竟有了模拟器的能力下,预览看上去就只是封装了个 sdk,虽然背后要建设的其实很多,但这事听上去就觉得很 mini。最后投产后,得到使用方真切的正面反馈时,那个感觉真的太棒了,它是做产品的原动力~

数据这块非常魔幻的就是,大家都觉得数据很重要,是智能化的基础,而我们沉淀了这么多数据,究竟在干什么,也不清楚,一线业务开发反正除了看报表里的业务 kpi 数据外,其他也很少从数据里获得收获和灵感。就感觉数据的价值还是没被发挥出来,但是他的价值到底是什么,我们应该怎么去发掘它,有说不透彻,数据不做出来,肯定猜不出,也许做出来了,就能看出问题,但是谁也不笃定一定能看出什么,这个不确定的价值让大家都不太敢动

✉️ 对自己的认知


来蚂蚁也快 3 年了,这 3 年毫无疑问,战斗力大幅增强,有并发 8 件事的时候,有日肝 2000 行代码的时候,有连轴 28 天的时候。虽然我觉得这都没啥可骄傲的,我一点也不想这样,这样一点也不健康。

以前毕业的 2 年多我一直在做工程化和平台化建设方面的内容,技术成长很多,每天的主业都是技术项目,总是学到很多新知识,用技术的新方法解决很多问题,那段时间快乐又有成就感。直到前公司发展不行了,业务停滞了,带来的也是技术没啥可挖的了,因此我来寻找更大的平台,从基础技术团队转到业务团队,还记得当初的初心是:在业务的高速发展里,发掘技术能做的事,发挥技术更大的价值

但是不得不承认,这近 3 年的体验里,我发现在业务的敏感度上我始终是有欠缺的,我很难从业务中挖掘到技术点,我总是遗憾的发现 90%的业务都没啥技术含量,更多的是对综合能力的需要,我很难寻找到可以给业务带来增量的技术点。但是在研发链路偏工程化的领域我始终都更敏感和热情,我不知道这一切为什么会是这样,可能敏感性方面也是有个体差异的?很难培养?

以后的路怎么走呢?我想还是活的快乐且有价值点,不去补短板,而是去拓宽长板。

📈 研发数据


image

  • 代码活跃度分布可以看到,5、7、8 月份都是比较少的,78 月就是那段迷茫找方向的阶段,没怎么写代码,心里非常慌


  • 但年终数据拉开看image,在团队里,1 年 10w+行,我的代码量依旧第一。。。这不是牛逼的见证,但着实是强度还比较大的见证。我一直希望可以多思考,多写有意义的有质量的代码,不过这已经比刚来蚂蚁半年 30 万的吓人数据好很多了~



  • 代码 CR 数据可以看出,1227 个,这一年我真的给团队同学看了不少代码,提了不少问题哇。其中伴随着很多比较抓狂想摔电脑的时刻。



  • 让人欣喜的改变数据,是沉淀方面明显较往年有更多的成长,技术影响力排名前三。一直觉得自己比较喜欢记录,直到团队有非常 6 的三位大佬,才觉得自己的内容质量和密度都有很大欠缺。文字的魅力很强,看到大佬们的文章,都会很有收获。


image
当我收到正面反馈的时候,发现文字不仅记录了我自己的生活和感悟,也能给别人带来收获或是思考,这个感觉很美妙~
image image

  • 最后发现我最在意的是技术产品,结果蚂蚁内源社区里,我这两个存在都还是边缘人士。。。希望自己早日能在这里有自己主 owner 的技术作品,更希望以后不仅用文章说话,更用代码和作品说话。



  • 在蚂蚁大学的学习,今年上半年在里面学了 27 个课程,大多数都是数据和算法部分的,这个真的要感谢蚂蚁的环境,如果不是来这里,我应该不会接触到这些,没有我们丰富的数据,在一些小公司根本无法研究这些。


🌓 方向:TL or IC


记得主管第一次问我是想当虚线 TL 还是独立 IC 时,我一时呆滞,之前从来没想过我要去当虚线 TL,毕竟我是这么不善于与人打交道。但是我又充满好奇心,总是想体验新事物,有这个机会,我就很想尝试一下,但内心有很多的矛盾,觉得自己背叛了去年说的一切以技术为第一导向的宗旨,于是就有了很多不一样的磨练。

从一开始我觉得每个人都对自己负责,我为什么要对别人的绩效负责。到后来不做智能 UI 重新换方向时焦虑到失眠,觉得自己阻塞了也就荒废了自己,但是阻塞了别人的发展,这个杠杆效应让我不能接受。我记得刚开始我跟朋友说不适应这些,我说没有真的去爱每一个同学,所以做不到尽心尽力,我朋友说虽然她也没有相关经验,但是管理肯定不是靠这种走心的模式,推荐我去理论学习一下。然后我听了 1 个多月的管理方面的书籍。当然日常工作中也在去摸索,最后我觉得还是要走心,不是说要有多爱每一个同学,而是去发现他们的优点,真的认可他们,然后也站在他们的角度多思考,这样自己不会割裂,而且确实用心去看真的每个人都有很可爱优秀的一面。

世事难料,当 2 个月后,我终于规划好要做什么事情时,迎来了团队调整。。。然后规划的内容,我变成了单兵作战,从有优秀的同学不知道干什么,到有好多想干的但一个人没法很快搞完,2 个极端的切换。

接下来就到了很艰难的时刻了,具体的不多说了,忙碌的业务需求来了,人员又遇到很难的 case,整个过程中我尽力了,偶尔也会濒临崩溃,大多数时候我都是自己默默解决问题,但这 2 个月里我记得我找了主管求助了好几轮。外包同学和比较极端 case 的新人,真的比较折腾人,让我这个在这个领域的新人有点 PTSD 了。看到其他同学带着一群优秀的同学们做出很棒的东西,颇有建设江山之感,而我还在带大家头疼的赶着不延期的完成业务需求,颇有一种温饱都没解决的感觉。整个人都很沮丧受挫,不过后来想想,真的 case 也比较极端,把我换个人不一定能有什么区别,不能因为这个事情就否定自己。

合作伙伴方面有培养团队的一个同学到 W5 的层级的目标,但是前 2 个月引导后,后面有点放羊了,这个事情我一直有点后悔自己没有尽力,这个同学认真负责且优秀靠谱,经常被产品、服务端、测试等合作方同学问能不能让其转正,后续希望还有机会,能为他做些更好的引导。

不过最后我还是终止了虚线 TL 的短暂尝试,选择继续 IC。人生在世么,还是要开心一点,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明显学习、做产品更能让我开心快乐,那 2 个月不怎么写代码一直找方向的日子过的太虚了。我也更擅长这个,无论我怎么尝试,我始终不太善于沟通,看我能写这么多内心戏很多,但是经常开会时面对面时一言不发。如果不敢涉足自己不擅长的领域,那是我不能接受的胆怯,但是如果尝试了不喜欢或者不适合,那我觉得就去选择喜欢的适合的事情。现在的我确实还不太适合做管理,继续好好做几年一线开发吧~

这个短暂的体验也让我深深感受到 TL 们的不容易,虽然看着他们不做需求,自由的学习充电开发,过的很开心的样子,但是每个好的 TL 心里都装着团队的人,脑子里都是对每个人的责任,这份压力还是很大很大的。

有尝试就有思考,浅薄的说一下我对一个好的 TL 的认识:

:::success

  • 如同《逆商》里说的:“每个扎营者心里都住着攀登者,关键是怎么唤醒它”,所以管理的魅力,是去唤醒每个员工心里住着的的攀登者,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。(这个更多是心态和意识层面,我觉得真心为每个人好是我唯一做到的)
  • 高屋建瓴的前瞻和规划能力,能带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,产生增量价值。(目前不太够,但我觉得我能慢慢培养好这个能力)
  • 能帮助团队同学寻找合作资源,譬如跨团队、跨工种的合作方,一起将事情做起来。(这个能力我几乎没有,每次找资源时都有充分准备,但我就是打动不了对方。。。以致于总是想我能不能自己都干了。。。) :::


生活中总有被击中灵魂的一刻,当烧鹅在保险讲武堂给我们分享一个技术人的经历和 Oasis 的发展时,说过“一个技术人很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技术产品”,这句话击中了我的内心,我觉得再这样下去,如果到我离开前端的那一刻,都没有做出什么有价值的历久弥香的技术产品,该是多么的遗憾。很钦佩的人曾说过“始终相信,只要坚持去做,一个人终会活成他理想的样子”,我内心的向往是他们这个样子的,致敬的同时,也希望自己一步步向这个方向走。无论现状怎样,内心的期待不可以丢。

:::info 所以,我对自己的方向要求是,职业生涯里,要做出有价值有影响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技术产品,有技术代表作。为了这个目标,持之以恒的发掘、探索、尝试、输出。 ::: ​

✨ 灵魂问题


今年我依旧有追寻那个灵魂问题:活着是为了什么?我想怎样的生活?当我临终时,我回忆着怎样的一生,才算不虚此行。

一年又一年,答案渐渐清晰。

我划分出生命中三个重要的部分:

:::success

  • 旅行:它是与世界广度交互的过程,会让我觉得时间被放慢,有长度有质量,会让我感受到世界的真实多一份,也让我对世间万物的热爱多一份。
  • 读书:我只能体验一份人生,剩下的就从书中获得吧,书籍让人打开思维的广度,可以跟不同时空、领域的人建立联系。
  • 科学与艺术:这是人类创造的魅力,技术让我着迷,艺术让我沉醉,希望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,多体验,能也有创造~ ::: ​

创建了一个知识库:《亦池的人间体验志》,虽然目前内容贼少,以后也不一定是这个语雀知识库,希望用一生去记录。

我对生活的核心定义是【体验】,希望体验经历尽可能多的东西,希望老了的时候,我丰富的活过,经历过,热爱着,无悔了。当然我希望体验的多了,但也不能都浅尝辄止,能有一个领域足够深入。

有人问过我,你有没有持续的在投入一件事情,它是你的核心,让你能不计较一时的得意失意,能踏实的向目标迈进。那天晚上我失眠了很久,这个答案我还没有找到,也是需要持续寻找的。这个问题,它应该有答案。

丰富的生活

📓 学习

读书


从《价值》开始,想用读书的习惯戒掉刷抖音的习惯,真的戒掉了!后面为了填充碎片化时间,开始听书,然后就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了~

读过的书:

  • 《价值》
  • 《影响力》
  • 《社会心理学》
  • 《穷查理宝典》

主要学习的课程:

  • 《香帅中国财富报告》(2020-2021)
  • 《香帅中国财富报告》(2021-2022)
  • 《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》
  • 《薛兆丰的经济学课》(ing)

image image

  • 得到学习了 16 门课程
  • 樊登读书的半年里,听了 179 本书,基本日均一本。


今年读书对我影响最深的两点:

:::success

  • 见识到时间的价值,用长期主义的眼光,面对很多抉择时会不一样,能更沉静有力不浮躁。譬如考虑到活到 100 岁,我就会注意身体健康,有意识的锻炼身体。想到 5 年后,10 年后的自己,我就不会急功近利,而是选择对未来更有价值的事情。
  • 拥有成长型心态。这个真的非常非常重要,它让人不害怕失败,不害怕别人的眼光,更勇于挑战自己,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成长,过程都是探索和学习,更坦然更积极去经历。没有面子骄傲,没有失败受挫,没有“不耻下问”,有的是对真相的探索,对能力的获得。 :::



投资


业余时间大部分都在学习经济学、金融学知识,倒不是多有吸引力,只是觉得是生存技能,理论确实学到了不少。

但众所周知,今年大行情很惨淡,特别“中丐股”的忠实股民,理论和实践的距离还是很大的,听了这么多课,依旧不能坚定的选方向,看未来,依旧被市场情绪所牵动,想静下来不瞎操作,只能靠装死。也越来越疑惑,我们真的有价值投资么,还大多数都只是在投资情绪。最后看不懂不操作了两个月。这条路还得继续学习和实践。

🏔 旅行

2021 啊,我真是把前两年在旅行上落下来的行程都补上了~

来康康,我都去过哪些地方:

有一直在 todolist 里的大目标地,没想到我居然一年内成就了 3 个:

  • 西安
    • 华山:真的是又险又壮丽,第一次遇到我也不敢爬的路,去前猛如虎,去后战五渣
    • 大唐不夜城:这个灯火辉煌的真的美爆了

image image

  • 独库公路:十里不同天,真的是一道不长但精湛的路线,还是和团队一起 outing 去的,不得不说,我们团队真的是一个很会玩的团队,被十里画廊和巴音布鲁克的草原感动到,大爱新疆错落有致的雪山+草原景观,也大爱新疆的美食。回来后,经常还是会走神进入到笔直的独库公路上,两旁是青青绿草,远处是蔚蓝天空,极度解压~

image
image
image

  • 川藏线:想去了 8 年了,终于去了!一个长达 8 天的假期,拉了 4 个很棒的同伴组织了这场旅行,在美景画廊里尽情沉醉,圆满了~

image
image

一些小地方也去过不少:

  • 春天人少花多的四歌樱花园,空中看,是一团团毛绒绒的樱花哇。
  • slow life 的花鸟岛,夜晚看白色的海浪拍打着窗前的岩石,远处是灯塔的灯光在旋转,还有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海面让我第一次发现大海的美~

image

  • 还有周边的一些小地方,如富春江、径山、莫干山、建德大慈岩悬空寺、千岛湖

image image

🪂 新体验


  • 2 次玻璃栈道,内心毫无波澜。

image image

  • 2 次滑翔伞,在富阳体验的,感受就是还不够刺激,后来在羊湖看到了滑翔伞,真的是心痒痒,朋友们以后要去玩这个,去更美的地方吧
  • 1 次跳伞,这个真的是相当刺激,3500 米的空中一跃而下,空中待了 10 多分钟,特别爽快~
  • 爬华山,包括几个小时的夜爬,两只腿走完了北、东、南、西峰,累到瘫

image

  • 很喜欢的一个风格的摄影朋友执掌的一次非常美的古装户外拍摄,特别满足

image image
image

  • 一次奢靡的黑珍珠餐厅里安,体验结果是再也不去了,性价比不高,还太费钱了。。。
  • 话剧、音乐剧的现场体验
  • 太阳马戏团的《X 秀》,太酷了!
  • 开始学舞蹈,虽然跳的很渣,但是这项运动真的是太有趣了~
  • 买了大疆 FPV,虽然拍视频不太稳,但第一人称视角的体验简直太棒了,带着它短短的时间内飞过草原、雪山、峡谷、湖泊,也是很完美了~

也有很傻缺的体验,譬如为了体验喝到断片的感觉,进医院喜提急性肠胃炎,骂完自己决定以后再也不把伤害身体的事情列为 todolist。。。

🏞 摄影视频


正儿八经的创作了 11 个视频:
image image

21 年新接触的这个记录生活的方式很棒,会继续下去,等春节了给自己剪个年度回忆。

还有无数个记录着我快乐生活的照片~

🙈 遇见篇


3 月脑袋一热在内网发了个很走心的脱单帖《这个春天,能否遇见你》,然后就开始了奇妙的经历。

认识了不少有趣的人,譬如有一样热爱生活,吃喝玩乐样样精彩的小姐姐。有世另我的一个大姐姐,岁月没有抹去她对生活的热爱,而是活得更通透,看到她,想到 10 年后的自己也许也是这样,会很安心。有很欣赏文风和摄影作品的一个朋友,之前觉得我们很多地方很相似,不过更多的了解之后发现更多的是不同,特别是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意义的理解,最后我们愉快的成为了聊景色和摄影的网友~ 譬如有很让人敬佩的产品经理,会半夜跟你聊拼多多和淘宝运营模式差异,让我看到无论工作多久,都可以对工作热爱的很纯粹,认真做事很有魅力,差异也让我们停留在朋友~ 还有比较有趣豁达的朋友,写段子,初次见面送一本书的那种~ 亦有能一下子聊 5 个小时海阔天空,观点差异巨大还能聊的下去的那种~ 还有爱好都挺相同,但永远不再一个节奏的算法朋友~更是有遇见一个相处非常愉快,有过原来两个人可以这么合拍的高光体验,但尚未开始就结束,留下满脑问号,最后喜提“感谢厚爱,祝你幸福”,以为我的这份遇见的运气也就止步于此,终究是底色悲凉了。(划掉是因为这些都是我的经历,但是现在都是历史了)

在我将所有的期望放回人群,依旧没有迷失自己,坚定不随意选择,即使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之后。世界给了我更大的惊喜,遇见了我的男朋友,原来真的有那么一个人,会发现似乎茫茫人海就是为了遇见他。譬如我觉得自己写的很多东西戏太多,太理想主义,但他就是也喜欢这份理想浪漫主义;譬如我们都非常认真的对待感情;譬如我们工作起来,都可以很忘我很肝;譬如他虽说自己很宅不爱动,还是会很开心的和我东走走西逛逛;还有很多很多的小细节,让你发现这个人居然如此的宝藏~

欣赏他的才华,敬佩他的能力,喜欢他的可爱,感谢他的认真,无法描述他多方位全角度的美好,时间没有让我们深入了解对方而失望,而是愈发觉得对方很好,也是他,跟代码一样,让我认识另一个自己。原来我也可以接受不吃辣,我也可以分清情绪和事实,在冲突时冷静处理,我也不是那么工作狂,比起他来差远了,我也可以因为一个人而将自己放在后面。原来我依旧有被爱的运气,和爱人的能力。​

遇见了他,感谢曾经自己的不将就,也感谢其他人对我的不选择,才让我还有机会走进这神奇的缘分。毫不客气的说,如果 2021 年,觉得最值得书写的是什么,那么多的精彩,都抵不上这份存在~

这份遇见是何等的幸运,也是自己的勇敢无畏,感谢春三月那个勇敢的自己迈出的第一步,更感谢他的存在~

亲密关系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,如果没有这个,我觉得人生是遗憾而不完整的。2021 我们经历了太多美好和感动,这段亲密关系让每个日子都开始变得有温度 🌻,(友情提示,以下新的更新内容狗粮浓度极高 🙈):

  • 是在爬雪山累的没有力气聊天时,一直走在我旁边,分享给我一半耳机;是在下山后虚脱躺尸时,送来血氧检测仪,测到 55 的血氧后,把我硬拽到急救站吸氧,是自己也高反时还为队友们跑来跑去。
  • 是大风瑟瑟的亚丁山顶、奶绿色的巴松措岸边、波光粼粼的羊湖湖畔,醉心飞穿越机的我身边,这个人或是撑伞,或是挡风
  • 是在稻城手可摘星辰的满天繁星下,是在不知名的小城路上,一边散步,一遍诉说彼此的过往和期待
  • 是在那么多个周末的日子里,开着车儿,放着音乐,唱着歌,去往一个个周边小景点
  • 是在加班的夜晚,桌上有一杯温热的牛奶,是抱着我喜欢的毛绒玩具给我开门说“辛苦了,欢迎回家”~
  • 是在冬至这样会被遗忘的日子里,在一起仪式感的吃汤圆
  • 是在我 emo 的时候,给予莫大的安慰和陪伴。会轻拍我的背摇曳着,摇摇晃晃,就像荡秋千一样,说着“烦恼烦恼快走掉,快乐快乐快回来”,还感叹到“我这个样子好像跳大神啊”
  • 是看到什么有趣可爱的小物件,随时就会给对方捎上一份,譬如小鸡灯、小黄鸭、大鹅
  • 是明明都在长胖,却快乐的继续喝着一杯又一杯奶茶
  • 是在任何一个本该玩耍的地方,都会乱入正经的讨论;是大周日的,我们也会在家里充电一整天,累了就看看对方笑一笑~
  • 是坐手扶梯下楼时,夸张的大幅甩着手,说:“这样我们就像是自己在走路了”
  • 是看到这个人笑时,觉得世界都灿烂了;是看到这个人难过时,真的会很心疼,拼命想能做点什么。
  • 是本都不喜欢打卡的人,在一起后总是标志性的拍合照,因为有彼此,所以这些时刻都是这么珍贵
  • 是在一起的每一餐我主动不吃辣,开始一起看动漫,而这个人开始放弃宅迈开步子陪我去每一个想去的地方,我们都为彼此改变,在慢慢融合。
  • 是在有矛盾时,会默契的先控制住情绪,各自冷静思考,过两天后一起客观的好好复盘,坦诚的说出彼此的感受和期待。
  • 是不时听到车里放的歌都是我喜欢的,原来这个人默默把我日常说的喜欢的歌都收集到了一个歌单里,命名叫“000 foreach”🎐
  • 是我会间断性记录我们生活点点滴滴的美好,而他一遍又一遍的回看。它们是时光的宝藏,我们一起分享


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,但很心安。

世界可可爱爱,有人陪我一起奇奇怪怪。在浪漫的去看诗和远方后,也能静静地一起看人间烟火。无论外面是晴空万里还是电闪雷鸣,回头是彼此的微笑,这就够了。想和这个人一起踏破山河,看遍世间美景,也想和他在每个日常的日子相依相伴,一起学习,一起工作,不断沉淀,不断成长。历经岁月沧桑,愿我们永远是执手笑对世界的那两个少年。

image

乱入一下,还多了一个好友小姐姐,超级有趣又有才,我们在一起有聊不完不疲惫的话题,我们都喜欢探索新事物,都有自己明确的态度和观点,这份遇见一样让我觉得很幸福~

🐣2022 寄语


2021 我过的很精彩,淋漓尽致很痛快!

希望 2022 的自己:

  • 找到长期为之奔赴的事情,能有更多的沉淀和输出
  • 能做出有价值的技术产品,也能成为团队的杠杆
  • 和我最亲爱的男朋友一起探索,一起成长,一起奋斗,也一起看人间繁华,体验更多世间美好~

一篇从 21 年写到 22 年真的跨年的年终总结,你好,2022!我们来了~